翻译新闻

翻译观差别影响隐喻翻译策略

来源:网络  作者:本站  发布时间:2023年09月25日  阅读次数:   次


中英文化差别甚大,语言又分属于汉藏和印欧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,翻译观必然也有不少差异。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长河中,翻译思想大致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,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,明清之际的科技文翻译时期,清末民国的西学翻译时期,“五四”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,新中国翻译时期(其中可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线分为两个分时段)。中国文化中受外来佛教影响较大,古代笔译成就主要体现在佛经翻译方面,翻译观也体现在佛教的翻译方面,如最早从事佛经翻译的安世高(公元二世纪)首开直译先河,梁皎慧在《高僧传》中评其译本“义理明晰,文字允正,辩而不华,质而不野”;汉末三国时期的支谦(受业于支亮,支亮受业于支娄迦谶,影响极大,史称三支)首创“会译”(编译),同时也开创了译文加注这一延续至今的重要译法。支谦主张文丽简略,在《句法经序》中他指出:“佛言,依其义不用饰,取其法不以严,其传经者当今易晓,勿失阙义,是则为善。”“座中咸曰:老氏称:美言不信,信言不美;仲尼亦云,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明圣人意深邃无极。今传胡义,实宜径达。”译论家普遍认为,支谦的序是现存古籍中最早谈到翻译标准的文章。此后道安(314-385)则是直译派的代表人物,他的“五失本”、“三不易”很有影响,彦琮(受业于支亮,支亮受业于支娄迦谶,影响极大,史称三支)也主张直译,他的“八备”说全面阐述了译人的素质及方法,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。玄藏(600/602-664)是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,他就译经提出的“五不翻”原则,影响深远,对20世纪开展的译名大讨论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。


在文学翻译方面,林纾(1852-1924)以“做畏人心,反帝救国”这一核心思想为己任,提出了“神会、步境、怡神”翻译观,为此,他“善于保存原作的风格与神韵,中外译家至今仍津津乐道,视为典范”。(转引自方梦之:415)在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方面,有严复(1853-1921)的“信、达、雅”(实际上严氏的标准已经覆盖了翻译的各种题材、体裁)。进入20世纪,尤其是“五四”运动新文化时期之后,翻译理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。新文化旗手的鲁迅(1881-1936)提出了“以直译为主,以意译为辅”与“以信为主,以顺为辅”的翻译观,鲁迅的翻译观充满了辩证法,他既主张“信”与“顺”的辩证统一,又主张“输入新的表现法”,为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、为丰富汉语的语言词汇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
中国著名文学家、翻译家郭沫若(1892-1978)提出了著名的“创作论”翻译观。他指出: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,好的翻译等于创作。甚至还可以超过创作。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,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。创作要有生活体验,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。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,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,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。”(转引自王秉钦2004:148)“两脚踏东西文化”的著名文学翻译家林语堂首先提出“翻译即艺术”的重要翻译思想观。他指出:“翻译是一种艺术。


凡艺术的成功,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,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,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,因为艺术素来是没有成功捷径的。”(引文同上:176)傅雷的“神似说”翻译观,钱钟书的“化境说”翻译观,更是人尽皆知。这些翻译理论都具有中国的特色,都是建立在中国特有文化、艺术和汉语文字基础之上的。西方的翻译理论也是在不断发展的,从早期的语文翻译学派(philological school)、论释译论学派(hermeneutic approach)、翻译超越译论(overstepping approach)、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(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)到近现代不断推出的各种学派,比如文艺学派(literary school)、文学-文化学派(literary-cultural school)、多元体系学派(school of polysystem theory)、交际学派(communication school)、社会符号学派(sociosemiotic school)、语言学派(linguistic school)、解构学派(deconstructional school)、释义派理论(theory of interpretational school)、摆布(也称操控)学派(manipulation school)、辩证逻辑学派(dialectical logic school)、食人主义(dialectical logic school)后殖民理论(theory of post-colonialism)、功能翻译理论(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)、目的派理论(skopos theory)等等。


仅从以上所列举的部分学派或理论中,读者可能已经感到有些眼花缭乱,从古今中外的种种翻译流派来看,就如何对待语言、文化、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上,历来就有“直译派”和“意译派”之争,近年来国内外又出现“归化派”和“异化派”之争。拨开各种翻译学派的迷雾,我们似乎应始终把握一点: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,首先必须以原文文本为准绳,首先以读者感到表达地道、忠实于原文内容为标准,在英译汉中如果一味追求“汉化”、“归化”、“赞助商之目的”,或者以输入异域表达习惯等目的而走向另一极端,在内容上都可算是背离原作,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翻译,在进行汉外尤其是汉英翻译过程中,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,为了更全面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,有必要多作一些异化的处理,同时加一些必要的解释,在此基础上,用地道、标准的外语翻译出来。


威海翻译公司

400-893-85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