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新闻

简谈英诗中译

来源:网络  作者:本站  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02日  阅读次数:   次


关于格律体英诗中译的方法问题,译界历来众说纷纭,至今仍处论者迭起之势。各派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传达英诗格律形式方面,其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有:


(1)格律移植派,又称现代汉语格律诗体或白话格律诗体派。其理论依据是: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,诗借形以传神,失其形必失其神。因此,译诗不仅应准确再现原诗的内容,也应在符合现代汉语内在规律的前提下,尽可能相似地模拟原诗的形式;而只有尽可能相似地模拟原诗的形式,才能较为圆满地传达原诗的内容,传达原诗的风格和神韵。该流派主张采取“以顿代步”的方式再现原诗的音韵节奏,保持并复制原诗韵式,代表人物如翻译家卞之琳先生(参见《翻译新论》,第93-107页)。


对格律移植派持异议者则强调,英语是以重音定节拍的,而重音在汉语音乐性的构成中远不如声调重要,因此,不管译者如何刻意模仿原诗的格律,毕竟不能显示其本来面目。即使译者做得十分准确,大部分中文读者也感觉不到“音步”的存在,而且无法欣赏他们所不习惯的押韵方式。所以从读者效果上看,格律移植实属徒劳无功。此外,要使所译诗每行都保持一定顿数,并按一定格式押韵可能并非难事,但模拟原诗形式势必造成“以形害义”。比如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指出:


我们如果一定要按照原文的格律,结果必然是要牺牲原文的内容,或者增加字,或者减少字,这是很不合算的。每国文字不同,诗歌格律自然也不同。追求诗歌格律上的“信”,必然造成内容上的不够“信”。(《因难见巧——名家翻译经验谈》,第84页)


(2) 新诗体派,也称半自由诗体派。该派主张,译诗应力求译出原诗的意境,为了这一目的,原诗的韵律(包括音步及各种特殊押韵方式等等)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,而代之以中国现代诗的韵律,基本上也就是使诗句具有一定的节奏,并大致保持双数行有韵即可(见《英汉文学翻译探索》,第423页)。


从已出版的译诗数量上看,新诗体派似占多数。一些学者指出,以新诗体译诗的最大缺陷,便是诗行长短、顿数多少都没有规范,韵式也不受原诗制约,因而与原诗的格律面目全非。总之,这种改良的做法使读者无法认识原诗的真实面貌。


(3)古典格律诗体派。持此派观点者认为,译诗只须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与诗情,而不必忠实于它的行数、韵律(包括韵式)。诗歌是含有较多音乐成分的一种文学形式,而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达到音韵谐美的办法;一首诗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,若机械地保存原来的形式,往往要丧失音韵之美。因此译诗须力求纳入译语民族所喜闻乐见的形式,坚持大众化、民族化、归化,要做到上口。代表人物如翻译家丰华瞻先生(参见丰华瞻“诗歌翻译的几个问题”)。


将英语格律诗纳入汉诗五七言体的做法在过去比较盛行,但同化的后果可能导致破坏原诗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风姿情调,并且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。


上述划分及名称并不严格,但大体上包括了目前较为流行的译诗门派。各家都有其积极的一面,也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;同时,每一派也都不乏成功的译品,更拥有各自固定的读者群体。比如受教育程度较高,或掌握一定外语知识的读者可能更崇尚格律移植派,而语言水平一般的读者可能更欣赏新诗体派的译品,所以笼统地判定哪一家最为科学完善尚为时过早。笔者认为,一种流派可能更适合译某一类风格的诗或某位诗人的特定作品,或者更符合某一类读者的口味,但它不可能迎合所有读者和适用于所有的作品。因此试图以一家之言统一或代替其他派别的主张并不可取,也不可能成功。即使越来越受到冷落的“归化”及“一韵到底”的译法,也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。

威海翻译公司

400-893-8587